在阅读此文之前股票如何申请杠杆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
中国被称为盘踞在亚洲东方的一条巨龙,
文明贯彻上下五千年,其中封建社会就占据近一半时间的历史长河。特别是秦统一六国,开辟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。
可是,秦二世的荒废,
致使秦朝如昙花一现般走向末路
。彼时,各地起义军应声而战,最后刘邦夺得天下,建立西汉。
然而,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却依旧没有间断,甚至出现地方势力靠着“清君侧”的政治手段,向朝廷施压,以达到对权力的意图。这便是西汉汉景帝时期,影响深远的“
七国之乱
”。
展开剩余93%“七国之乱”因何爆发?最后又有怎样的走向呢?
一切要从刘邦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后说起!
高皇帝为免忧患而立“同姓王”,却埋下更大隐患
秦末时期,
陈胜吴广以“大泽乡起义”
,虽最后失败,但宝贵的经验却拉开底层百姓反抗压迫的序幕。几乎同一时间,刘邦与项羽揭竿起义,虽一举得胜,却成了互不相让的对手。
公元前202年,
刘邦
军队在垓下大胜楚军,而后“四面楚歌”,项羽被逼退至乌江边,自知无言面对江东父父老,拔剑自刎。这场从公元前206年开始,历时四年半的楚汉争霸以汉军的胜利,画上了句号。
不过,对刘邦而言,
之所以能击败项羽,
除了“天时地利”的用兵之术,也有“人和”,即诸侯国的鼎力扶持。比如担任汉军主帅的韩信。
因此,他在建立西汉后论功行赏,设立“异姓王”:燕王臧荼、楚王韩信、赵王张敖、梁王彭越等等。并且,
还赐予这些诸侯王一定的管辖区域
,以“
郡县制
”行之。
当然,秦灭亡的前车之鉴,如同一面镜子,让刘邦时刻牵肠挂肚。特别是各大诸侯国拥有独立的军权,一旦异心者联合,后果不堪设想。他的余生
,几乎都用在废除异姓王的大事上。
“消灭臧荼”、“废杀”韩信、逼反韩王信、废黜张敖、诛杀彭越、逼反英布、逼走卢绾。
当时,在所有异姓王中,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因构不成威胁,勉强存活。
一时间,西汉所掌控的疆域,远比秦朝之广阔。无奈天高皇帝远,刘邦虽有心全权管理,但中央朝廷的管理机构有限,
根本无法治理庞大的帝国。
他见状,
又提出“建立同姓王”的举措
。其实,在古代历史中大部分朝代,都会分封同姓诸侯王,以达到拱卫皇室的目的。
比如明代朱元璋,属意多个儿子担任藩王,
既承担边境防御的重任
,又可以在朝廷发生叛乱时派兵营救。
刘邦也不例外,将诸侯王之名分给亲属们,儿子中有
齐王刘肥、赵王刘如意
,亲兄弟中有
哥哥代王刘喜、弟弟楚王刘交
,
侄子中有吴王刘濞
等等。同时,他还与朝中大臣立下约定:非刘氏不王。
自此以后,
“同姓九王”的局面彻底打开
。不过,看似以刘氏血缘组成了一度权力的屏障,但越往后,越不同于刘邦在位时的血缘关系亲近,自然也发生着不少变故。
汉高祖死后,
吕皇后掌握刘家打天下的原始股
,很快借着家族势力,以“皇太后”之名,垂帘听政。她虽在捍卫大汉江山上坚定又忠诚,但却藏着要吕氏变成汉族长远氏族的私心。
吕太后先是让继位的惠帝,
娶姐姐的12岁女儿为新一任皇后
,之后架空帝权,甚至打破汉高祖“非刘氏而亡”的盟约,分封诸吕,并压制刘姓王的权力。
其实,她的一系列行为并非是吕氏集团要谋反,而是牢固“刘姓称帝,吕姓称王”的局面。可是,原诸侯王及功臣集团各为两股势力,
已经为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,
岂能再容一股势力插手,分摊这块权力的蛋糕呢!
公元前180年,吕后病死前,都在为吕家的未来谋划。但无奈吕氏集团已经成为众矢之的,再加上新一代的吕氏人不具备强大的政治能力与手腕,难逃覆灭的命运。
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
“诸吕之乱
”,此后,诸侯王与中央朝廷的关系渐行渐远,完全走上末路。而这也留下了“七国之乱”祸端。
文景之治,两帝抑制诸侯势力的不同手段
公元前203年,汉文帝继位,下令恢复吕氏当权时被打压的刘姓贵族的所有待遇。此时,距刘邦走后已经过去两三代的更迭,
血缘关系已经比不上原来的亲近
,而汉武帝刘恒也面对着复杂的局面。
首先是消灭吕氏集团的朝中功臣,
无论名望与地位
,都远超过汉文帝。也就是说,朝中势力对皇权已经形成巨大威胁。
另外,
则是诸侯王权力已经不可控。
朱虚侯刘章与东牟侯刘兴虽有反吕之功,
但因为主张齐王称帝,所以遭到汉文帝的忌惮,被分封为城阳王与济北王。刘章死后,刘兴发兵叛乱,事败被杀。
文帝六年时,淮南王刘长谋反。
那时,汉文帝做出几项措施,
先是派遣功臣绛侯周勃等列侯们前往诸侯封地,
呈掣肘之态。而后,又派出胞弟刘武出任梁王,于地理位置上牵制各诸侯国进犯中央朝廷。
对于汉文帝而言,
诸侯王的威胁固然存在
,但解决朝中功臣的势力更加迫在眉睫。因此,当
晁错
提出
《削藩策》
与
贾谊
的“
众建诸侯少其力
”中,他选择较为柔和的贾谊之法,一定程度上解决诸侯王的大势力。
不过,治标不治本,
诸侯王仍可牵线搭桥地进行自我发
展。汉文帝死后,太子刘启继位汉景帝,见朝中局势安稳,便一改父亲的做法,采用晁错的《削藩策》。
正是这大刀阔斧的改革,
掀起又一轮的诸侯之乱。
景帝二年,
晁错再次“列举诸侯过错
”,显上《削藩策》。而汉景帝毫不犹豫地同意,开始大刀阔斧地“整治”诸侯国的行为。比如以“淫乱罪”削减楚王刘戊的藩地等等,各个诸侯国人人自危。
而最先提出反抗的,则是
吴王刘濞
。因为他与汉景帝的恩怨已久。
在刘启还是太子时,吴王的太子刘贤入宫面见汉文帝,被留下陪伴刘启饮酒玩乐。
这天,刘贤与刘启下棋,
为争棋局胜败
,一时态度不恭,惹得皇太子刘启愤怒不已,拿起棋盘,重重砸在他的头上,一会儿便没了气息。
汉文帝将刘贤的尸体送回吴王属地,刘濞无法接受儿子的死讯,怒喊道:
“既然天下都是刘家的,吾儿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,何必送回吴国安葬!”
汉文帝清楚此事是皇太子的过错,
便同意刘贤被送回长安埋葬
,还同意刘濞的告假,让其平复情绪。但陷入丧子之痛的刘濞,根本无法镇定心绪,之后便一直称病不上朝。
汉文帝是君王,
在乎的是皇家颜面
。而吴王刘濞的做法,在他看来是藐视皇权,此后直接扣押其告假的使者,作威胁之意。
不过,出于当时的局面考虑,
汉文帝终究未能作出惩处刘濞的决定
,最后下令:吴王年迈,可不再朝觐。而这也让刘濞看到帝王的软弱,心底埋下一颗背叛的种子。
而刘启继位后,
处理诸侯国的强硬手段
,让刘濞不仅回忆起儿子惨死,而且担忧自己封地被削的后果。他率先找到胶西王刘昂,给出反叛大业成后分天下而治的丰厚条件,很快达成一致,分别联系其他诸侯国。
公元前154年,由吴王刘濞带头,
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、济南王刘辟光、淄川王刘贤、胶西王刘昂
所在六大诸侯国共同出兵,以
“请诛晁错,以清君侧”
为由,向汉景帝发动攻势。
当时,汉景帝手中并无可用之才,再加上七国逼迫的威势,只能当街腰斩晁盖,安抚诸侯国的情绪。但是,吴王刘濞却不想善罢甘休,而是自称“
东帝
”,意图与汉景帝分庭抗礼。
好在景帝之弟刘武拼死抵抗,再加上启用周亚夫等人,抑制住六国叛军的攻势。三个月后,吴王刘濞在内的六个诸侯王分别死亡,
这场“七国之乱”终于平息。
刘启为防止叛军死灰复燃
,采用“推恩令”,迅速削减诸侯国的实力。此后,诸侯王只有世袭的权力,并无实权,以地方权力威胁中央的局面,也不复存在。
后记
虽然汉武帝实行“同姓九王”的初衷是好的,
但吕太后的横插一脚
,以及时代的更迭不可估计,都让这项制度伸出难以抑制的不安因素。而汉文帝与汉景帝不畏诸侯王的势力,接二连三地进行的举措,为汉朝的稳定与富强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因此“文景之治”也被称为我国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
,即便后来再出现太平盛世的局面,也无法与其相较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