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联社9月6日讯(记者彭科峰)近期2023实盘配资平台,市场对存量房贷利率是否将迎来新一轮下调的讨论持续升温。其中核心原因,在于前些年过高的房贷利率让居民负担沉重,而调降利率有利于减少断贷风险并为居民减负。
那么,降房贷利率足够急迫吗?今日,财联社记者统计国有六大行中报发现,今年上半年,六大行个人不良贷款金额和不良率均持续增长,且邮储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已突破1%。依据中报数据,国有六大行上半年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约607亿元。同时,六大行的存量个人不良贷款余额总数,也于上半年首度超过3000亿元大关。
国有六大行上半年个人贷款不良全面上升
依据各大上市银行半年报,财联社记者对六大行的个人不良贷款的情况进行了统计,发现六大行的个人不良贷款余额均在显著增长,个人贷款不良率也在显著上升。其中,邮储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已达到1.14%,其余银行均在1%以下。
具体来看,工商银行中报显示,截至六月末个人不良贷款794.19亿元,增加186.62亿元,个人不良贷款率0.90%,上升0.20个百分点。对比来看,2024年初个人不良贷款为为607.57亿元,不良贷款率0.70%。
农业银行中报显示,截至六月末个人不良贷款 682.92亿元,个人不良贷款率0.79% ,年初该数据为591.76亿元,个人贷款不良率为0.73%。
中国银行中报显示,截至六月末个人不良贷款 522.98亿元,个人不良贷款率0.88% ,年初该数据为443.46亿元,个人贷款不良率为0.76%。
建设银行中报显示,截至六月末个人不良贷款737.14亿元,个人不良贷款率0.84% ,年初该数据为570.94亿元,个人贷款不良率为0.66%。
交通银行中报显示,截至六月末,个人不良贷款 251.57亿元, 不良率0.98% ,年初该数据为201.23亿元, 不良率 0.81%。
邮储银行中报显示,截至六月末,个人不良贷款532.11亿元, 不良率达1.14% ,年初该数据为498.75亿元, 不良率1.12%。
综合上述数据,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,今年上半年,国有六大行个人不良贷款总额已达3520.91亿元,首次超越3000亿元关口。对比2024年初的数据(2913.71亿元)计算得知,上半年,国有六大行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约607亿元。
有银行表示将控风险也有银行表态将推动消费贷增长
面对个人不良贷款率在上升的情况,有银行表示在个人信贷方面加调查以防止风险,但也有银行表示加快发展个人消费贷。
工商银行在中报中表示,个人信贷业务方面,严格客户资质准入,加强贷款真实性调查,防范多头共债风险,持续提升个贷业务集中处理运营质态;不断夯实贷后管理制度基础,构建数字贷后“两大基础支撑”+“四大板块功能”,优化个贷风险监测机制,推进线上、线下一体化催收工作,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。
农业银行在中报中表示,银行在个人贷款方面坚持服务民生,加大信贷投放力度,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。同时,银行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,规范逾期催收工作,确保个人信息保护,并提供金融教育服务。
中国银行在中报中表示,个人金融方面,顺应监管要求和新形势下业务发展需要,支持个人授信业务的稳健发展。 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,防范化解金融风险。对不良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,分类施策、重点突破,提升处置质效。
建设银行在中报中表示,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积极响应国家扩大消费战略,支持居民多元化消费融资需求,不断推进个人消费贷款高质量发展。优化线上线下产品服务体系,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,完善客户、渠道精细化经营策略,保持资产质量总体平稳,扩大服务客户范围和层次,推动个人消费贷款稳定增长。
机构称降存量房贷或难带动居民有效需求
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向财联社记者表示,银行的贷款不良率发生有一定滞后作用,因为银行贷款业务本质上是“利润前置,风险后置”,对上半年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攀升应该理性看待。同时,“客观上来看,如果降低居民存量房贷最终落地,的确可以有效减轻居民每月住房按揭的负担,缓解其经济压力,对个人贷款不良率也有一定正向作用。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,不能过度指望降存量房贷对促消费发挥更大作用。”
9月6日,天风研究孙彬彬团队发布报告称,结合今年最新的房贷政策和利率变化,再度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可能性确实存在。从市场预期层面考虑,虽然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确实是让利于民,但是平均到每户金额相对有限,很难因为存量房贷利率下降而带动居民部门的有效需求,更何况存量调降并不意味着增量,对于地产需求增量影响预计也有限。
以行长拉加德(Christine Lagarde)为首的欧洲央行政策制定者坚称,他们愿意与美联储分开行事,即使这可能导致欧元走软,从而引发通胀。
据悉,玻利维亚药品约九成依靠进口,进口商需要用美元交易。但受美元储备严重短缺影响,进口商无法负担购买大量药品,这使得很多公立医院都面临药品短缺和采购延误等问题,药品价格被不断推高2023实盘配资平台,有的抗癌药品甚至涨价200%。